热门关键词: 地表水处理设备
近年来,有很多的河道,其水质主要指标接近或优于Ⅴ类水标准,但水质透明度不高,感观度不理想。为营造良好的城市水环境,提升水体的感观度,有关方面需求对河道水体进行治理,提升水质,特别是提高水体透明度。本公司针对这种需求,制订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。
1、河道透明度偏低的原因:
● 该河段兼具排洪功能,每次降雨量时,城区的雨水(含有一定的污染)会从排水口流进入河内,对水质造成冲击。
● 初期雨水地表径流可能会从河道两侧的边坡流入河中,带来污染;
● 河道底泥中会有一定的渗出污染;
● 与该河道连通的外部河道会带入一定的污染。
● 河道中流速缓慢,复氧能力不足,自净能力较弱。
因此,要治理河道的污染,首先需要控制外源污染,同时要激活水体的微生物生态系统,削减内源污染,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,从而实现水体水质提升。
2、几大类型治理工艺的比选
常用的河道水质净化的治理工艺类型有:旁路净化工艺、水生植物净化工艺、原位生态净化工艺。几类工艺的比选如下:
旁路净化工艺:
在岸上设一套净化设备(如:超磁分离、气浮、陶滤、MBR膜等工艺),将河道中的水用水泵提升到该设备中进行处理,出水再送到河道的远端返回到河道中。
优点:感观效果改善迅速,去除悬浮物(SS)的效果较好。
不足:投资费用大,运行成本高,占地面积大;需投加药剂,污泥产量较大,有二次污染的烦恼;对SS之外水质指标(N、P等)的处理效果较差,不能治本。
本项目的适应性:由于本项目位于中心城区,对占地、噪音、异味等环境要求较苛刻,不具备场地条件来实施该工艺;且本项目河道当前水质已达到了较好的水平,不适合采用这种投入费用大、运行成本高的工艺。
水生植物净化工艺:
通过种植沉水植物,构建水下森林,并搭配挺水、浮水植物等,形成一套水生植物净化系统。
优点:景观优美,水质清澈,水下景观充满生机。
不足:前期投资和后期养护费用较高;前期清淤工作量大;后期收割、补种工作量大;水体从湖泊到沼泽化;需严控外源流入,抗冲击能力不足,与防洪排涝功能相冲突。
本项目的适应性:沉水植物的适宜水深在1.0-1.5m,挺水植物的适宜水深0.1-1.0m,而本项目的河道水体较深,不适宜在水底种植水生植物。
原位生态净化工艺:
在水体中构建一套微生态系统对水体进行原位净化。在河道中设置仿生人工水草作为生物载体,为土著微生物及早期投加的高效微生物提供一个附着、繁殖、反应的环境。同时配置微纳米曝气装置,其产生的微纳米气泡不但能给水体高效增氧,增强微生物菌群的活性,同时还具有浮选悬浮物的功能,通过“气浮效应”可将水体中的细小的悬浮颗粒带出水面,提升透明度。
微生物可有效降解水体中的污染物,使有机污染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、氮源转化为氮气,使污染物浓度大大降低,水体变清。通过水体生态系统的重建、完善和优化,最终恢复水体自净能力,达到“标本兼治、长制久清”的效果。